Thursday, December 24, 2015

住劏房的經歷

Source : 晴報

睇到這一段報導,使我憶起童年,有頑多的感受。

劏房我也曾經住過,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記得剛從大陸落來香港的時候,跟父母哥和姐住了幾個月劏房,應該少於一百呎,廚房廁所同其他房客共用。然後搬去木屋區住,可能有百二呎左右,但是有個小閣樓,要爬梯上。當時好想瞓閣樓,但是因為我年紀還很小,瞓瞓下跌落來非同小可,所以哥哥瞓閣樓。由於廚房廁所也是共用,雖然只有百多呎,感覺還可以。隱約記得屋內只要家具有4呎上下格床,最傳統鐵架棗紅色那種。一個4呎半身衣櫃,一張方形叠枱和四張叠櫈。所有的都非常簡單和實用為原則。長大後曾經探訪過劏房戶,覺得當時木屋的情況比現在劏房還好。

幸運地住了一年木屋便可以上公屋,因為政府要發展所住的木屋區。但是篇配的公屋是非常舊的一種,和石峽尾最早期的屬同一類,呢類公屋叫徙置大廈。七層高,沒有升降機,長長的走廊放了一個個大木箱,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呢個箱就等於現時的廚房,箱內放了煮食爐具和石油氣樽。個箱旁邊放了個好大的有蓋水桶,因為單位沒有水喉,要去廁所用小水桶打水放在這大水桶內供日常做用。所以我細細個已經經常舉重,我住的單位距離廁所最遠的一間。煮飯時間走廊特別多人,因為各家都在做飯,呢個時候打水,就會大聲叫"唔該唔該"。至於浴室和廁所,起初是公共浴廁,每層男女各一個,可以十多人同時用。冬天沖涼極之唔方便,要自已熱水係廁所用盆沖。後來房屋署騰空幾個單位改建成一格格獨立廁所,有門有鎖匙,每家分派一格,可以安裝熱水爐,個陣時係第一次係獨立浴室沖涼。

一家五口在這個面積約150方呎的單位住了七年,由於煮食和廁所都在外面,150呎都廷好了。七年,這是我小學階段的成長,初中時搬去新建的公屋,面積有390呎,當時真的開心得不得了。當時怎樣在這細小的單位內間三房都是我一手一腳跟裝修師父跟進。沒錯是390呎三房,內籠面積,約等於現在的550建呎。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間,和哥哥共用,房內放了一張兩呎半上下格床,又是棗紅色的鐵床,實用嗎。另外和哥哥自製了一張書枱連書架,外形非常一般,但好札實,因為用了六分板做。人手锯六分板真的很吃力,五分鐘只可锯兩吋長,但是後生仔有的是涼的體力不可忽視。縱使很辛苦,但是完成後有無比的成功感。呢張枱用了二十多年都未爛,直至旱幾年重新裝修才棄置。

讀大學時,兼職為房屋署做問卷調查員。其中一次調查的對象是公屋候冊上的家庭,要探訪約100個家庭,當中大部份是住在劏房的申請人。做這一類問卷難度都幾高,首先要晚上才可作探訪,出入都是唐樓,治安一般,這難不到我,因為我長大的地方環境也是差不多。當時被訪的申請人,聽到房屋署有人來,不知幾開心,期待著是通個上樓的消息,當然我讓他們失望了。身處劏房做問卷,看到環境比自己經歷的還差時,此情此景,再回望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泛起內心的共鳴和安慰,當時只希望他們可以早日上樓。

三十多年後的今日,情況竟然不比從前好,個人認為反而更差,以前還有木屋,臨時房屋,縱使環環不是很好,但是空間不至於太小,而且呎租也沒有現在這麼高。心想香港沒有資源在住屋方面可達到新加坡的水平嗎,原因在那裏?

最後寄語,書中自有黃金屋,工作態度和學歷助你改變,特別強調工作態度和熱誠比學歷更重要。

7 comments:

  1. 謝謝Hare兄分享!幸福和成功都得來不易,要捱過苦丶將來才更學懂珍惜。

    ReplyDelete
    Replies
    1. 每個人的成長故事和原生家庭是影響他長大後的行為和態度,結果如何取決於面對環境的態度。

      Delete
  2. 謝謝 haret 兄的分享。 祝聖誕快樂。 :)

    ReplyDelete
  3. 謝謝分享! 個人的經歷對思路和投資preference 很有影響,小弟雖成長於不同年代,但住所也很細小,可能是這樣很渴望擁有多些樓,看見外國的房屋,雖不會自己住,但總會有種投資以外的滿足感。

    ReplyDelete
    Replies
    1. 明白這滿足感的由來,我自由行時多數會租住apartment, 對比香港的,真的令人嚮往。

      Delete
  4. 謝謝分享!
    由5個人住150呎到現在手持多個單位, 好像在閱讀你的奮鬥史, 很勵志!

    ReplyDelete
    Replies
    1. 謝謝留言和鼓勵。
      香港人有很多這類獅子山下的小故事,微不足道呢。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