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6, 2016

談風險


每個人內心固有風險認知會引導其投資取向。覺得買股票高風險的,他們多數唔會買股票;擔心租客欠租和維修問題的,他們多數唔會買樓收租。完全未接觸過隔山買牛的,更加視之為非常高風險。

而固有風險認知會受到日常接收到的訊所影響。雷曼爆煲前,投資級別的債券是低風險幾乎是大多數人(包括本人)的共識,其實大家甘諗唔係因為佢地睇佐什麼資料,只是個個都甘講,聽得多了,不知不覺聽的人諗法也變得一致。雷曼之後,多數人聽到垃圾債卷都會避之則吉。點解?因為佢地認為風險極高。實情是否,見人見智。在網上睇過一些文章之後,發覺都並非其事,重點在於選債。

風險是一個會可能發生的情況,但唔一定會發生。如果一定會發生,這不是風險而是事實。相信做過項目管理或是讀過PMP 的應該很清楚相中的分別。筆者任職公司從事機建工程,項目全球性,有的在法制建全的國家,這些國家的標書幾本牛津字典厚,以保障兩方利益。有些項目則在發展中國家,幾億工程的標書可以只得幾十頁,在這些國家投標機建工程,風險真係高到不得了,例如政治法制,客戶的財政,文化差異,唔清楚的合約條文等都對項目構成重要的風險。但是有風險唔代表要逃避,風險管理得宜可以轉化成很好的機會。商業上是這樣,個人投資上亦是一樣,否則只會令機會溜走。

其實風險是很抽象的,而且風險的高與低,並沒有特定的答案,面對同樣的情況,阿A會覺得高風險,阿B會覺低風險。在相同環境下,讓阿A 操作,他所擔心的風險可能真的會發生。相反讓阿B操作,風險可能不會發生。當中的分別在於有否相關知識在操作過程中為每個步驟作出正確的決定,以及作出防上風險發生的操施。正確來講覺得低風險的人是對相關背景有很透切的了解,懂得怎樣去面對處理,所以覺得風險低。至於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他會不知不覺將風險放大,所以覺得高風險。

好多人話隔山買牛風險高,而避之則吉,什至諗都唔諗。當你同佢講隔山買牛,仲要沒現場睇樓,睇幾幅相就決定買百幾萬嘅樓,佢第一個反應可能係,"嘩! 你傻佐呀!好大風險喎,點知係咪買佐間危樓,同倒錢落海有咩分別。仲有如果個租客唔交租點算?間屋舊佐要整呢樣個樣點搵人整?唔通吓吓飛過去咩。

這些原因完全合理,但是那些是重要風險會導致重大損失,怎樣防止這重大風險。那些風險只是小問題,應減去多少利潤去處理這些小問題。當重大風險在操作過程可解決,減去小問題後的回報是否依然可取便是決定的因素。隔山買牛風險高這個我唔否認,但是風險高唔代表唔值得投資,重點是對風險的認知,分析,量化和處理,更重要是完全了解每個環節背復的風險和處理方法。

每個人作出投資決定之前,都會作風險評估,分別只在於深入或簡單的評估。簡單的評估,可以是基於自我認知,只是諗一諗而作出高中低的風險的結論。這樣操作,
只會着眼風險,唔去分析從而逃避,縱使有好的投資機,只會白白讓它流走。

但是風險的分析評估和管理,往往是最難的課題,學校和書本可能含蓋會一些理論,但和實際差別很大。風險的管理一般要從實際環境中去累積,但不是每一個人有機會置身這平台去吸收經驗,那麼吸取別人的經驗便是另一可行的途徑。某程度上實際操作的分享等同一份可行性報告,讓閱讀的人腦海有"丁一聲"的作用,從而啟發去尋找更多的資料去了解當中的操作。

至於分享,Blog 真係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平台。2015年開始有閱讀 blog 的習慣, 獲益良多,因此希望在這平台作微小貢獻

今天你在風險的十字路口,你會選擇行那一條路告和怎樣作準備?

4 comments:

  1. 英國的BLT按揭是否大部份都係只還息?

    ReplyDelete
    Replies
    1. 還本金和還息的都有,只是迎合不同需要。

      Delete
  2. 始終在地圖上和實際的感覺有分別, 想實地去MANCHESTER考察一下, 了解當地的環境, 想下個星期去幾日, 因為之後都沒有時間了。當然這次考察一定唔會即刻買到甚麼, 但係若果想有D單位可以睇下, 咁就最好了。想問下要約睇樓是否要很多準備, 有沒有經紀可以介紹? 謝謝.

    ReplyDelete
  3. 如果可以實地考察,有助更加了解。
    係香港,兩三間代理差唔多包括全港所有放盤。
    英國唔同,每個城市都有好多代理,業主通常係一間放盤,所以每間代理放盤唔多。
    Thornley Forces and Philip James 算是多盤了。
    可以去到走入門市,或事前email 約定。

    ReplyDelete